国际健康城市研究交叉论坛在武汉大学顺利召开
2021年7月21日,国际健康城市研究交叉论坛在武汉大学珞珈山庄举办。此次论坛由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谢波副教授发起,特邀请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武汉市青山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华中师范大学、同济大学、中山大学、南京大学、多伦多大学的专家学者参加,围绕疾病、环境、地理、规划等主题共同探讨应对城市居民健康问题的理论框架与实践举措,通过搭建多学科学术交流平台,促进国内外学者开展交流合作与科学研究。
国际健康城市研究交叉论坛参会专家与部分到会人员合影
论坛开幕式由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院长李志刚教授主持,他首先对与会嘉宾表示热烈欢迎,感谢专家学者对我院科研工作的大力支持,希望通过加强各学科的交流合作,共同促进健康城市发展,提升居民健康福祉。
李志刚院长主持开幕式
浙江省防痨协会理事长、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蒋健敏研究员发表论坛致辞,并围绕疾病预防控制、重大传染性疾病研究以及突发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等方面展开讨论,希望进一步推进多学科交叉研究,共同应对传染病防控。
蒋健敏副主任致辞
武汉大学动物实验中心周立副教授主持分论坛一——“流行病研究”。
周立副教授主持分论坛一
武汉大学健康学院院长于学杰教授以《动物源性新发传染病》为题,系统阐述了新发传染病的概念、发展情形、主要来源、影响因素、预防和控制策略,并对动物源性新发传染病的流行病学和病毒免疫学研究展开了探讨。
于学杰院长做主题报告
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结防所副所长(主持)、副主任医师陈彬以《浙江省结核病疫情流行病学报告》为题,围绕结核病总体态势以及浙江省结核病流行特征等展开报告,指出未来将进一步挖掘空间分析等先进技术手段在结核病防控领域的应用,完善流行病调查与实验室检测多方的融合,实现疾病防控政策转化,更有效的降低结核病疫情。
陈彬所长做主题报告
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结防所结核病实验室科长、主任医师柳正卫以《浙江省高疫情地区结核病分枝杆菌传播与进化规律研究》为题,对结核病的疾病分布与时空聚集分析、近期传播的风险因素分析以及社区传播模式等进行报告。
柳正卫主任医师做主题报告
多伦多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葛尔佳副教授以《Greenness exposure and all-cause mortality during multi-drug resistant tuberculosis treatment: A population-based cohort study》为题,指出在MDRTB治疗期间,接触更多的绿色环境与降低患者的死亡率有关,特别是生活在NTL较低地区的患者;绿色暴露与耐多药结核病患者的死亡率呈非线性关系;城市中PM2.5含量较高时,女性、年轻患者更可能从绿色环境中受益;绿色空间暴露可能有利于耐多药结核病的治疗。
葛尔佳副教授做主题报告
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结防所综合防制科科长、主管医师彭颖以《浙江省耐药结核病近期流行趋势分析》为题,指出2015-2019年浙江省对肺结核患者的筛查范围扩大、利福平耐药率呈下降趋势,应继续坚持将所有病原学阳性的肺结核患者纳入耐药筛查;利福平耐药率在初复治患者、不同年龄、职业和地区分布方面存在差异;Gene Xpert 快速诊断缩短确诊时间,利福平和氧氟沙星共同耐药形势严峻,建议继续推广使用Gene Xpert 快速诊断技术,在利福平耐药的患者中,开展对氟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检测。
彭颖科长做主题报告
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刘殿锋副教授主持分论坛二——“建成环境与居民健康”。
刘殿锋副教授主持分论坛二
华中师范大学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龚胜生教授以《地理学与健康中国建设》为题,以健康中国战略为切入点,概述了地理学在健康中国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地理学参与健康中国建设的重点,并在最后提出地理学开展健康中国建设的对策建议:加强中国地理学会的顶层设计,明确地理学是健康中国建设的基础学科;将健康地理学上升为地理学的分支学科,加大项目资助;以“三地”为代表的地理学术期刊开设健康地理学专栏;高等学校的地理院系开设健康地理学,培养健康地理学专业人才;医学地理专业委员会要加强学术交流,努力为健康中国建设献计出力。
龚胜生教授做主题报告
同济大学李新虎研究员以《城市化,环境与健康》为题,从健康概论、城市与健康、大健康与人类命运共同体三个部分展开汇报,提出对“健康”的新理解:健康应该是一个纵贯微观、中观、宏观层面的概念。
李新虎研究员做主题报告
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刘晔教授以《城市绿色空间对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进展与政策启示》为题,综合阐述了城市绿色空间对居民心理健康影响的作用与机理、绿色空间心理健康效应的异质性以及城市绿化暴露水平的测度方法等,并提出优化调控策略:构建公园绿地体系、建设生态廊道和慢行系统、促进绿地空间配置的公平正义以及增强绿地的易用性和居民使用动机。
刘晔教授做主题报告
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冯建喜副教授以《建成环境对居民健康的影响作用:路径,效应及机制》为题,从体力活动与空气污染暴露两条路径出发研究建成环境对居民健康的影响。研究指出,老城区和新城区的动态暴露大于静态暴露,主城区动态暴露大于静态暴露;此外就体力活动的健康“净”效益来看,体力活动的健康获益占主导地位,空气污染暴露的健康风险与体力活动的健康效应空间格局并不完全相同,休闲性体力活动的健康“净”效益显著低于交通性体力活动。当空气污染严重时,空气污染暴露的健康效益远大于体力活动的健康效益。未来应该深入研究心理作用路径,探索影响路径之间的交互作用,并从环境到作用机理到具体病症进行全链条式的影响分析,打破截面数据的陷阱。
冯建喜副教授做主题报告
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梅琳副教授以《长江中游城市群居民生活质量与健康水平的时空关系》为题,围绕居民生活质量与健康水平的时空关系,通过时空变化特征分析、相关分析以及地理加权回归分析得出:生活质量对健康水平的提升具有正向作用,同时生活质量对健康水平的正向作用具有空间异质性,各地区应因地制宜选取相应政策,不断改善生活质量,提高居民健康水平。
梅琳副教授做主题报告
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谢波副教授以《城市绿化在PM2.5与肺癌发病率关系中的调节作用及阈值研究》为主题,创新性地鉴别了城市绿化对肺癌发病率的干预阈值并提出了长江中下游地区城市绿化的优化策略。
谢波副教授发表闭幕致辞:健康/疾病的驱动机理是非常复杂的,从微观到宏观的影响因素众多。因此,只有多学科交叉合作、互相学习,才能深入剖析居民健康问题;其次,理论与实践要结合,健康研究成果要有利于政策制定,提升居民福祉,既有高水平的理论成果,也能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为健康中国发展提供理论基础与实践经验。
谢波副教授做主题报告、闭幕致辞
华中师范大学龚胜生教授发表闭幕致辞中提到:“交叉学科的交流是非常有意义的,通过这次论坛来促进规划、地理学以及流行病学的合作,也是响应健康中国战略的号召”。
龚胜生教授闭幕致辞
最后,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院长李志刚教授总结指出:“这次的交流很有意义,同时,我也看到在未来的合作当中将面临很多的难点,这需要大家共同努力”。
李志刚教授闭幕致辞
本次论坛集合规划、地理、流行病学多学科视角,围绕“建成环境与居民健康”、“流行病研究”进行了广泛的交流与深入研讨,不仅为各学科的专家学者提供了更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平台,更为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后续健康城市研究拓宽了视野。学院将从大会中学习前沿理念,并结合自身发展特色,为中国新时代城市的健康发展提供新思路。同时,大会倡导的多学科交叉融合理念也将为学院相关学科提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