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栏目导航 -> 新闻动态 -> 正文

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首届青年教师学术论坛顺利举行

发布人:yangjing    日期: 2019-05-23 15:37    阅读

5月16日,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首届青年教师论坛在学院第四会议室成功举办。李志刚院长、温庆武副院长主持此次论坛,14位青年学者参与此次论坛并结合自身科研和学习经历分享最新的成果与感悟,充分交流了在科研中的困惑、方向的探索和创新。

1.jpg

(参与论坛人员合影)

2.jpg

图1:程青

程青以“城市资源环境时空连续遥感监测方法与应用”为题,主要介绍了在建设智慧城市背景下,其团队所关注的时空连续数据处理方法,如空间无缝城市数据生成技术、时间连续城市数据生成技术等,并具体以城市大气PM2.5实施无缝监测、长时序城市扩张监测为例,展示了在多源遥感时空融合技术与数据在资源环境监测中的应用,及其在分析城市内部结构与发展驱动模式等方面的创新贡献。

3.jpg

图2:谢波

谢波主要关注健康城市议题,介绍了其团队围绕“城市建成环境对居民健康的作用机理”这一科学问题,以健康地理学理论为基础,采用回归分析、时间-年代队列模型等分析方法,针对城市建成环境与交通伤害以及慢性疾病(脑卒中)的相关关系、与居民健康的时序关系、与体力活动和自评健康的因果关系等城市居民健康问题所开展的量化研究与相关成果。

任亚鹏.jpg

图3:任亚鹏

任亚鹏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传统聚落的振兴、城乡建设中的公众参与、艺术与工学相结合的现代设计基础理论这三个议题。他重点介绍了民众参与的起源、公众参与能够解决的城市问题等,并梳理了日本社区营造与公众参与的模式、区域振兴的方式,随后。他还分享了结合时政的教学研究实际案例,总结出当前乡村振兴的战略背景下,可通过事件营销的方式、景观活化网络的手法实现政府、企业、学者、民众多方共赢。

赵捷.jpg

图4:赵捷

赵捷从个人专注的学术问题切入,分享了个人的主要研究成果与未来研究设想。赵捷主要立足于智慧城市建设与“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背景,介绍了基于多源数据的新型城市社会空间研究、弱势群体与城市空间互动研究等,探讨了弱势群体的类型学测度、城市空间重构对弱势群体分布的影响机制等问题,以及她对基于弱势群体需求的社区空间共性特征及改造模式的思考。

栾晓凡.jpg

图5:栾晓帆

栾晓帆的研究关注空间制度与经济,他系统地梳理了空间制度、政府与市场、产与城、土地金融化等议题,重点介绍了以轨道交通为代表的基础设施投资与土地开发相关治理研究和以开发区、经济区、新区为代表的城市与区域治理研究。他指出金融时代背景下城市研究中金融地理研究的兴起,并以深圳地铁为例详细分享了的中国土地金融化研究。

邓俊.jpg

图6:邓俊

邓俊分享了个人基本情况、在产品创新与设计管理领域所取得的成绩及参与的社会服务的基本情况。邓俊的学术研究主要在两方面展开,即基于设计学、管理学的深度学科交叉研究和基于设计学、管理学、环境美学的学科交叉研究。他表示未来将基于“中国制造2025”战略要求,开展“以创新驱动、绿色发展为目标的设计管理研究”。

牛强.jpg

图7:牛强

牛强以 “城市规划模型研究及应用”为题,分享了其团队利用多源数据在城市规划模型领域展开的多角度的研究实践,主要包括京津冀、长三角城市群城市空间增长效率评价,中小学、绿地、消防站等公共服务设施绩效评价,武汉市职住平衡单元分析,武汉市汉阳区生态足迹分析,沧州市住区开发价值评估等议题。

罗巧灵.jpg

图8:罗巧灵

罗巧灵以“城市生态用地保护与管理”为题,阐述了个人研究的背景及方向,介绍了近年从事的主要研究内容。她的研究围绕 “如何精准评估城市生态系统?影响城市生态系统变化的机理是什么?如何保护,如何促进实施?”这三个科学问题,涉及中国城市生态系统的量化模拟、演变机理和生态用地保护的管理策略等议题。

胡晓青.jpg

图7:胡晓青

胡晓青分享了在教学、实践、科研三个方面的经历与感悟。她具体介绍了在建筑设计教学中培养学生批判性、创新性思维的经验,及个人在洪山区英格中学规划与建筑方案设计、武汉大学电子信息学院大楼建筑设计等实践项目中的思考,并分享了基于“日常都市主义”范式的花楼街社区调研、广八路生活服务设施观测等研究的进展。

林赛南.jpg

图8:林赛南

林赛南的研究主要关注人口迁移议题。她简要介绍了个人的经历、主要学术贡献及科学价值,并阐述了未来拟开展的研究工作。林赛南围绕“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人口迁移的空间格局、机制与效应”这一科学问题,详细介绍了她在乡城人口流动的两个方面——“人口迁移与城市社会空间演化”和“迁移人口的社会空间感知特征及影响机制”的研究成果,并表示未来将开展城市内部迁居和城乡人口流动的相关研究。

吴昊.jpg

图9:吴昊

吴昊从自身的实践与科研经历出发,分享了在规划定量研究方面的体会与经验,并结合个人研究具体介绍了大数据及相关定量分析技术在城市现状描述、关联挖掘、实施预测三个方向上的应用,如基于手机数据与两部移动搜寻法的城市公共绿地的空间布局评价、基于多源数据的城市房价空间影响因子及回归模型分析、多源数据下基于智能体模型的居民通勤仿真及交通优化策略研究等。

焦洪赞.jpg

图10:焦洪赞

焦洪赞以“基于城市图谱的城市规划评估”为题,分享了他对城市规划需求的思考、及结合自身专业优势所提出的解决思路与典型应用。焦洪赞首先展示了遥感影像等多源数据方法在城市规划实施评估中的应用;其次阐述了城市“图”、“谱”的主要内涵与分析方法,及融合遥感与社会感知数据为城市研究提供准确、动态的数据集的主要思路;最后,他以武汉市为研究区具体讲解了这一新理念的应用。

郭炎.jpg

图11:郭炎

郭炎以 “产权制度视角下的城乡空间重构”为题。主要介绍了个人基本情况、科研成果简况、方向及未来的研究计划。郭炎的研究聚焦于城市中心与乡村地域的结合地带(城乡结合部),近年来主要围绕土地利用格局与农村城市化这两个方向,从土地产权制度视角透视这一地带在土地利用、经济形态和社会空间上的转变。他详细介绍了目前的研究发现,并表示未来将继续聚焦城乡结合部,展开多尺度研究。

李溪喧.jpg

图12:李溪喧

李溪喧以“谱系化模块建筑营造”为题,围绕如何兼顾装配式建筑标准化与多样化的问题展开探讨,介绍了具有家族化、系列化、模块化特征的建筑谱系—BOGM,并具体展示了BOGM模块在多层板式、高层板式、高层塔式、墩台式等多种建筑类型中的组合应用与及建筑谱系的设计要点。

论坛最后,李志刚院长、温庆武副院长对青年学者的汇报内容及精彩表现给予了充分肯定,他们希望,我院青年学者要加强交流合作,开拓学术视野。与会青年学者也一致认为本届论坛为他们提供了互相交流最新研究进展和成果的平台和机会。

本次青年学术论坛的举办取得了圆满成功,将对促进新一代青年学者的成长、培养优秀青年拔尖人才、推动学科的发展发挥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