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栏目导航 -> 新闻动态 -> 正文

建筑系部分师生赴英国雷丁大学参加2016中英艺术教育交流项目

发布人:admin    日期: 2016-10-08 00:00    阅读

联合设计采用建筑与艺术跨界的方式进行,武汉大学建筑系8位同学与雷丁大学艺术系8位同学将分组合作完成设计作品。是我院教学工作坊由单向走向双向,从国内走向国外的一次尝试。

活动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期三周于2016年5月在雷丁大学进行。内容包括双方共同参加不同的workshop和Lecture;第二阶段将于下半年在武汉大学进行,同样为期三周。内容包括workshop以及完成第一阶段的设计作品。最终的设计作品将在新世界中国地产(武汉)“时代·新世界艺术中心”完成,并向公众展出。

Workshop-1 Clay/Sculpture/Team working

这是关于使用黏土的团队学习,通过不同的练习,训练同学们学习使用黏土进行创造。包括不同的练习,首先由中英学生两人一组面对而坐,首先仔细观察对方5分钟,然后双方都蒙上双眼,然后用手中的黏土塑造对对方的印象。并不要求非常的逼真或者做出对方的肖像,只要求用手和黏土表达。

观察对面的同学

蒙上双眼开始工作

第一个练习的成果

之后中英学生两人一组,其中一个人蒙上双眼,另一个人可以看见,然后共同塑造这位能够看见的同学的右手。由可以看见的同学用语言对自己的右手进行描述和指导。三十分钟之内完成第一只手的塑造,然后两人互换。

学生之间精诚合作

第三个练习是塑造自己的形象。学生被要求蒙上眼睛,在三十分钟之内用黏土塑造出自己的形象。可以是全身,也可以是面部甚至局部。

作品展示

最后要求所有同学一起将之前的成果全部重新融合成一个尽可能大的物体。与之前三次最为不同的是,不同人的想法创意在同一个创作中反复堆叠覆盖,无法预测最终可能呈现的形态。

同学们在合力塑造

最终成果

一天的workshop结束了,让我们听听同学们的体会,这是一次怎样感受呢?让我们听听同学们的体会。

廖子昱(建筑学大四):

在整个工作过程中,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中英学生之间不同的思维方式。首先是蒙着眼睛捏对方的脸。lisa捏了一个让我一眼看不出是什么的东西,听完描述才知道是把我和她对视过程中手势的交换记录了下来。这是一个很有趣的表达方式。让我印象深刻。第二则是在最后全体学生一起做一个大体量的黏土作品的时候。我们建筑的学生第一是想怎么把泥尽可能的做大,结构应该怎么做的更稳固。而英国的伙伴就一股脑全部泥摞起来,然后天马行空的做出各种造型。思维方式的不同一下就显现出来了。

容志毅(建筑学大三):

CLAYWORKSHOP的三个环节,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蒙眼练习,在这当中,人会无法看见眼前陶土的样子,一切都需要充分调动视觉之外的感知.所以得到的结果也是具有颠覆性的,它可以是一个抽象的结果,但却改变了我们固有的思维模式。这就是此次workshop的魅力所在。

郭佳(建筑学大三):

Clayworkshop 中三个环节中,其中蒙眼环节和大体量的捏土制作最有趣味,细心点会发现老师在设置这两个环节时的用心。

首先,蒙眼环节开始的同时,我便听到老师有播放一种无人声的音乐,这种声音非一般我们熟知的或舒缓或欢快的音乐,但是对我来说听着这个音乐,确实让我的大脑有种放空的感觉。大体量捏土环节,老师巧妙的设置了多次换位的环节,着实佩服老师设置的用心与巧妙,多次换位,每次位置均不得相同,一是增强中英同学间的交流与合作。

车鑫(建筑学大四):

通过视觉的观察以后,转换到听觉:播放紧张奇异的音乐,并回忆自己刚才所观察到的事物。同时再转换到触觉:蒙上眼睛,仅通过双手仅仅通过触觉来完成作品。这对于我甚至中国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感官体验。中国的教学方式与英国的教学方式也有很多的不同。中国主要的教学方式是以独自完成作品为主,而英国则很注重互动教学,每一个项目或者任务都是靠着团队的力量来完成,每个人扬长避短,最终完成质量较高的作品。

廖凌慧(建筑学大四):

Workingwith clay 和国内的陶艺课,感觉是两个不同的授课思路。之前在武大上过的陶艺课是从技入手,先把不同的处理手法展示给学生,学生在不断运用和熟悉这些方法的过程中逐渐感受陶艺的艺术感。而雷丁大学的课程则是逆向的,以抛开一切干扰甚至视觉为开始,让学生纯粹而直接地感受黏土的触感,毫无章法和约束地塑造。

两者都有可取之处,雷丁大学的授课形式则更让我耳目一新。蒙上双眼之后会更专注于手在黏土上的体验,由于一切都是未知的,没有视觉的帮助甚至无法确定取下的黏土的大小;先后取下的两块粘黏的时候,相对位置又是一个新的未知。因此整个过程就是把脑海中想要的画面不用视觉辅助直接通过双手固化到一个实体上,而与此同时不断有可变的外部因素来影响这个结果,更有趣的是,脑海中的这个画面也不是完整而是碎片化的(对面人的面部特征,听到的对于手的描述),从而最后的成品其实是将一系列碎片加入了偶然因素产生的效果。

李智辉(建筑学大三):

陶艺,虽然之前也有做过,但是蒙眼盲捏这样方式却给我带来一种前所未有的全新体验。在一般的陶艺创作学习中,正常的眼手配合,大脑的专注度是不够高的,逃脱不了机械模仿的嫌疑;而蒙上双眼,则在最大程度上排除了外界干扰,专注于自己内心的感受。无论是与同伴对视后盲捏对方形像,还是听着同伴口头描述手型、然后盲捏,我们都必须要用双手和内心去感知陶土,感知经过双重或多重转化后的视觉形象。这无疑是从另一个角度去发现艺术,发现世界。

李安红(建筑学大三):

第一次蒙上眼睛做出另一个人的样子,觉得很不可思议,突然想起来那些看不见却优秀的艺术家,发现其实对这个世界的感知和描述除了用眼睛,更重要的是用心。同时黑暗赋予了我对同伴更多的依赖感,当我努力做出你的手的时候,除了换位思考的描述,更多的是我知道你在这里与我一起我很安心。大概最激动的是最后一起的claymaking,发现有人是主导,有人是辅助,有人是顺势,有人是创新,一个团队做出惊叹的作品,往往除了想法意外还要每个人各在其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