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动态

中心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心动态 / 正文

我院承办的“新时代国土空间重构与规划”分论坛顺利召开

更新时间:2023-12-20
A A A

导语

2023年12年17日,以“转型创新赋能都市圈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城市转型与创新研究专业委员会2023年年会顺利召开,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承办了主题为“新时代国土空间重构与规划”的第四分会。

图片2.jpg

会议由专委会委员、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规划系郭炎副教授主持,由深圳市规划国土发展研究中心缪春胜副总规划师、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城市规划与设计学院仝德副教授点评。10位报告人把握新时代的前沿理论和技术,围绕产权、生态、人口、治理等方面,着眼于更加公正、高效、健康、包容的国土空间重构,对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与实施的优化进行了精彩的分享与探讨。

郭炎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城市转型与创新研究专委会委员

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副教授、博导

报告一

张耀军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城市转型与创新研究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教授、博导

《人口合理分布与国土空间优化》

张耀军首先介绍了国土空间优化中的三个空间:城镇空间、农业空间、生态空间,其分别对应聚集人口、分散人口、不需人口的人口特征。随后以国土三类空间的人口现状为基础,从人口规模及变化、人口密度及变化、三个空间人口迁移、城镇人口规模变化及人口迁移等多个方面,预测了国土三类空间的人口未来。报告提到:到2030年东部城镇空间对人口的吸引力仍然明显,其人口密度将会进一步增大,中部城镇空间、中部农业空间、中部生态空间、西部城镇空间、西部农业空间人口密度均有所下降。最后报告总结了五个有关国土三类空间的人口优化策略:其一促进城市群发展,挖掘人口承载潜力;其二以人口规模和密度为依据,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其三以人口需求为导向,优化教育医疗资源配置;其四建立无人区或少人区,有效保护生态环境;其五构建“大分散、小聚集”的人口空间分布格局,促进国土空间优化。

报告二

谢宇

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体五所(战略所)副所长,高级工程师

《生态文化富集地区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方法探索》

谢宇首先介绍生态文化富集地区是人与自然的集中体现,提出我国大都市周边通常会孕育出生态文化双富集地区。并梳理此类地区的核心优势和机遇,例如高品质自然山水资源、标志性历史文化资源、特色化农旅产业基础、便捷化交通区位条件,提出开发保护矛盾突出、高品级资源价值激发不足、核心景区对镇村腹地带动不足、基础设施薄弱及人居环境品质与特色亟待提升等挑战难点,进而明确核心任务和思路是实现底线保护和价值实现的双赢,并且其中需要嵌入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有效传导。随后提出生态文化富集地区国土空间规划的6大核心内容:精保护、融区域、促转化、优空间、联城乡、有力支撑,以及一个有效传导体系。最后总结应在精细化保护的前提下,借力区域旅游格局,对接市场需求,精准策划产业业态,因地制宜优化空间载体,联动乡村腹地发展,做强特色化设施支撑,通过分级分类的精准传导实现有效导控,最终形成生态文化资源底线保护与价值激发良性互促的双赢局面。

报告三

梁小薇

广东财经大学文化旅游与地理学院讲师

《土地发展权视角下的国土空间综合整治工具探索:以佛山市南海区“三券”为例》

梁小薇首先提到国土空间综合整治是落实国土空间规划的重要抓手,但其在落实非均衡配置的土地发展权时易陷入实施困境,同时“城乡二元”土地制度加大了国土空间综合整治的实施难度。随后报告通过分析佛山市南海区“三券”政策的实施案例,归纳其背后的土地发展权补偿机制。“三券”政策是佛山市南海区创新性提出的土地综合整治政策,包含“地券”、“房券”、“绿券”,其实质上就是一条土地发展权转移和补偿的路径。“三券”政策通过建设指标返还、实物补偿、货币补偿等多种手段,使土地发展权获得转移和补偿,继而使国土空间综合整治得到有效实施。最后报告提出:“三券”政策是佛山市南海区探索的乡村多产融合、产业连片发展、生态修复的有效路径,但目前仍存在实施问题,例如“地券”实施难度大、村集体后期获益效果存在不确定性、统一村民意愿难度大、推行效力存在地域差异等。

报告四

严雅琦

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助理教授

《“发展权-控制权”张力下的大都市区乡村土地利用转型历程与优化对策:基于北京的实证》

严雅琦首先基于对大都市区乡村土地利用转型的相关研究,提出了一个新的分析框架:乡村土地“发展权-控制权”的张力。报告提到在真实世界中,地方政府对土地发展的控制存在法律要求与实际执行之间的“名”“实”差异,深刻影响了乡村土地“发展权-控制权”之间的张力大小。宏观发展理念、政绩考核制度、土地管理制度、政府-集体-市场关系等因素都会影响其实际张力。随后报告基于北京市乡村土地利用转型的总体历程,得出了20世纪90年代市场经济体系建立以来,地方政府对集体土地发展权的控制从极弱到极强演变,使得农村土地“发展权-控制权”的张力趋于两极化的结论。最后总结了面向城乡融合的大都市区乡村土地利用赋能的建议:约束乡村土地发展的控制权,彰显农村集体与村民的主体性;完善历史遗留问题处理机制,保障“公-集-私”利益协调。

报告五

郭旭

浙江大学城市学院讲师

《空间正义视角下大都市区乡村建设用地收缩研究》

郭旭首先从无地可用与低效利用的背景出发,提到上海市乡村建设用地主动收缩(减量化)的对象为集建区外的工业用地和宅基地。减量化的本质其实是发展权转移,其背后是集建区的配额管理制度。根据其整体实施情况得到减量化会使农村劳动力数量减少,使集体人均分红差距扩大。随后报告详细介绍了三种模式案例。发达地区开展运动式治理,市级政府上收检查验收权和激励分配权,自下而上、政治动员、集中力量推动减量化。近郊区在镇域范围内增减挂钩,管理方(区政府)与代理方(乡镇政府)与市场三者间的紧密合作能够促使发展型治理模型成为可能。远郊区开展妥协型治理,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解决上级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的张力,缓和地方政府和基层政府的冲突,是政策一统性与有效治理矛盾的一种应对机制。最后报告总结了减量化发展的现存问题和挑战,并对下一步研究进行了展望。

评议人点评

缪春胜

深圳市规划国土发展研究中心副总规划师

缪春胜副总规划师针对上半场的报告进行了点评,他认为大家的研究方向各有特色,汇报内容丰富多彩,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例如张耀军教授从人口方面提出策略促进国土空间优化,话题新颖且有创新,现场讨论氛围十分热烈;梁小薇老师从佛山市南海区创新性提出“三券”政策出发,研究其背后的土地发展权机制,有很大的借鉴意义;严雅琦老师目前的研究方向很新颖,同时也有很大的优势研究南北大都市区乡村土地利用的差异化发展路径及管理模式;郭旭老师选取上海市进行乡村建设用地减量化的研究十分有意思,期待后续将空间正义与减量化发展相结合进行下一步研究。

最后缪春胜副总规划师和大家分享了自身的感受:其一大学是一个交流互动的良好平台,在这里大家的观点能够碰撞出热烈的火花;其二大家在大学里面畅所欲言,创新性思想也随之产生;其三大学代表着潮流,把握着新时代的前沿理论和技术,希望以后还有更多的交流机会。

报告六

姚之浩

苏州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教授

《居住权视角下城中村包容性更新规划研究:以厦门为例》

姚之浩首先从包容性城市理念引入,从政策导向、学术研究、典型案例等方面讲述了城中村包容性更新转向与模式。进一步提出城中村在对外来人口居住权保障上的作用,并梳理了厦门城中村的人-地关系现状,关注到厦门城中村和城市社区的租金差引致外来人口聚居城中村,85%的流动人口通过私房解决住宿问题等问题。从而提出厦门城中村进行包容性更新的必要性,一是厦门公租房供应的结构性错配,二是城中村改造的困境与公租房联动的必要性。并详细介绍了城中村包容性更新的三种可能模式:村庄局部改造、集体发展用地配建、村民出租屋统租改造;以及两项治理要点:建立政府有效管治下的多元共治改造模式和加强包容性更新的财务可持续性管控。最后总结出城中村改造应以社会效益的优化为优先目标,将新市民纳入治理结构,解决长期以来忽视的流动人口公共住房问题。将公租房供应结构平衡、社区公共服务品质提升、居民职住平衡作为保障外来人口居住权的主要策略。

报告七

叶睿

广州市城市更新土地整备保障中心助理工程师

《农村工业化地区集约化空间重构中的权益调节机制研究:以佛山市南海区为例》

叶睿基于国土空间转向集约化发展的时代背景,和权益调节机制研究需重点关注跨区域、多用途空间的协同联动的理论背景下,提出研究问题:如何通过优化权益调节机制促进集约化空间重构?其以农村工业化推动发展的典型——佛山南海为研究对象,首先对南海区土地权益调节演进过程的四个阶段进行详细介绍,归纳总结南海区土地权益配置及调节机制的演化特征是:权益配置的非均衡性加剧,调节范围从单一项目扩展至全域空间,政府统筹协调力度不断加强。进一步通过南海区的的具体案例,讲述三种权益调节模式:南海区大沥镇南部“工改居”规划下居住用地出让、生产用地出租的混合开发模式;里水镇通过捆绑开发、收益转移实现土地权益转移,减小改造压力的联动改造模式;桂城街道用“地券”探索建设用地指标跨区域转移的“三券”制度。对比总结三种模式后提出:权益的联动范围逐渐扩大,权益调节的模式更加多样,政府的统筹力度增强。最后提出三项政策建议:一是前置权益分配环节,构建制度化的分配措施;二是引入市场机制协助权益配置;三是构建“有为政府”的角色。

报告八

林强

深圳市规划国土发展研究中心副总规划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从空间规划逻辑到不动产权益逻辑——深圳存量规划的探索与实践》

林强首先介绍了深圳市从“增量扩张”向“存量优化”转变的发展历程。为解决传统法定图则在存量地区实施效果欠佳的问题,深圳市结合存量用地历史遗留问题多、土地价值显化、利益关系复杂、产权主体多元的特点,对土地整备单元规划进行了创新。其存量规划创新主要包括四个特征:实施主体(区政府)编制、加强规划土地政策互动、“技术理性+政策导向”结合的容积规则以及协商式编制规划。随后报告从项目背景、现状情况、土地整备单元规划、项目成效等方面介绍了深圳市存量详规的实践案例。最后总结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改革要求下,存量规划的四个发展思路:其一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传导机制;其二推进分级编制、分级管理;其三细化传导要素和传导规则;其四建立以权益为核心的容积规则。

报告九

朱继任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建筑学院城市规划系副主任、助理教授

《都市圈特别合作区的建构模式与治理机制探索——

以深汕特别合作区为例》

朱继任首先介绍了新发展阶段下的特别合作区——深汕特别合作区的发展目标及发展结果,特别强调深汕合作区借鉴深圳经验,避免深圳教训。其梳理现有文献及研究后,提出思考:现有发展模式与区域协调发展初衷是否一致?接着,其从区域均衡发展视角构建研究框架,即通过差异化的合作区模式和路径特色化的地方空间规划构建出社会-经济空间和政治-制度空间,进而实现分配均衡并形成相对的结果均衡。基于研究框架,具体介绍了深汕特别合作区的飞出地主导的“特强-弱”模式,以及浙江省龙泉—萧山山海协作产业园的省政府主导下的“强-弱”模式,总结两种地域合作模式的特征、均衡结果及其可借鉴的经验。最后提出未来研究的三个可能方向:建构特别合作区潜力评估模型、设计治理机制、配套规划协同方法,并与在座嘉宾展开热烈讨论。

报告十

张千瑞

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硕士研究生

《基于建成环境暴露的不同产权类型住区健康公平性研究

——以深圳市福田区为例》

张千瑞基于健康中国的背景下,介绍健康公平的核心内涵,提出在城市规划学科领域内,基于建成环境暴露的视角探究我国不同住区的居民是否会遭受健康不公平的研究目的。其首先从健康、公平、住区类型影响健康三方面进行现有研究综述,确定两条研究路径:健康资源的获取、健康行为的促进。其以深圳市福田区为例,从公共设施、空间形态、道路交通、土地利用四个方面构建指标体系,并详细介绍了大量的数据结果。最后总结不同产权类型住区由于建成环境的差异性,会对居民健康产生潜在影响,从而引发健康不公平。针对此研究的未来方向,在座嘉宾展开讨论,张耀军教授提出需继续思考两条路径如何平衡?仝德提出问题为什么产权会影响健康公平?

评议人点评

仝德

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城市规划与设计学院副教授,博导

超大城市空间治理现代化研究中心主任

仝德教授针对下半场会议的五场报告进行点评,她肯定了各位报告人的研究都与产权主题紧密相连,每项研究都建立在扎实的调研上,信息量特别大,让人受益匪浅。仝教授提出当今时代下,规划逐步转向治理工具,政策导向越来越强。并指出规划研究应该与时俱进,分析大趋势下的未来发展研判。最后,仝教授结合未来研究提出三点建议,一是鼓励基于工作和生活的选题,但注意将工作研究成果和学界进行对应,规划不是战术上的小问题,而是战略上的大问题,应在小细节中提炼大问题;二是每个地区都有丰富多样的案例,但是怎么将一个个例子生成一般化,怎么在全国全世界起到示范效应,有待思考和改进;三是开展理论提升工作,思考如何从理念转化到理论,以往规划偏政策制定,而未来在规划的政策建议上,可多多思考其是如何基于理论推演推导得出来的,使得政策建议更加强有力、更踏实。

分会议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