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动态

中心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心动态 / 正文

【三全育人】城市设计学院:创新实践育人模式 培养时代设计英才

更新时间:2021-10-26
A A A

通讯员:城轩

9月20日,由世界规划教育组织(WUPEN)举办的“2021城市可持续调研报告国际竞赛”落下帷幕。在这项国际城乡规划专业领域的权威竞赛上,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提交的7组作品从全球1000余组参赛组中脱颖而出,再获金奖3项,位列参赛高校第二位。2020年学院也曾获2项金奖,排名参赛高校第三位。

2021年10月,学院武汉大学城乡规划专业研究生潍坊工作站获批“省级研究生工作站”。

近几年,城市设计学院建筑学、城乡规划专业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专业,建筑设计与实践教学团队获武汉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湖北省教学成果二等奖;城乡规划社会调查教学团队获武汉大学“双创”教学创新项目团队,武汉大学“教学成果奖”二等奖,进入学校“全国大学生学科竞赛”支持清单,学院学生每年获国家级竞赛奖项20余项,省级以上竞赛奖项100余项基础上。

此次再创佳绩,是学院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创新实践育人模式,依托课程实习实践,不断提升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形成独具特色的实践育人体系的成功典范。

多层级全方位的实践课程设计

学院紧扣“双创”导向与“三全育人”目标,通过多层次全方位的实践课程体系设计,培养学生面向社会、面向需求、面向实践的设计与研究能力和以公共利益为导向、以人民为中心的规划、设计价值观。

通过多层级的实践课程设置把实践能力培养于贯穿学生培养的全过程。学院培养方案涵盖了设计基础、设计初步、建筑设计、规划设计、艺术设计、产品设计等系列设计实践课程;涵盖了建筑与城市认知实习、参观实习、城市地理信息选题实践、城乡规划综合实践等系列实习实践课程;涵盖了为期12周的规划师、建筑师业务等业务实践课程,要求学生在甲级以上设计院完成专业实习,须经一级注册建筑师、规划师直接指导,独立完成部分实际项目,返校后由校内教师对实习成果进行答辩考核;核心的专业课程涵盖了社会调查、调研踏勘访谈、模型制作、设计作业等大量的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专业解决能力。

模块化多环节的实践教学设计

“理论模块化、方法模块化、技术模块化、策略模块化”模块化教学设计驱动实践教学。各专业核心课程结合实践题目,一题一方案,将理论模块、方法模块、技术模块、策略模块等以课程包的形式全程嵌入教学体系中。依据教学中的理论模块,融入基础理论与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专业理论基础。依据技术方法的研讨指导学生开展设计调研和分析,培养学生搭建技术方法,科学研究和实践的能力。依据教学中的策略模块,指导学生面向目标提出解决方案,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策略,并参照国际级、国家级竞赛标准要求制作调研成果,形成高质的成果作业。

课内课外多环节的实践教学课程设计。课程体系内建筑设计、城市设计、专题设计、综合设计等核心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一般根据来自实践一线的真实项目编制课程设计任务书,采用真题假做的形式,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中优秀的课程设计方案也会被选送参与实践项目。毕业设计,鼓励指导老师(联合校外行业专家)采用真题真做的方式带领学生参与设计实践,提升设计能力。课程体系内教学引进校外行业专家参与。与中南院、中信院、武汉市规划院、中工武大设计研究院、铁四院等设计院、事务所进行合作交流,邀请行业专家前来举办讲座、参与作业评图,并以项目制、导师制等多种方式参与联合指导学生。

课外社会实践教学。通过资深的社会资源和行业背景,引入大量的课外社会实践项目,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实践机会。一方面积极组织学生结合专业背景,申报大学生创新创业实习实践项目、乡村振兴暑期社会实践项目、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项目、互联网+等创新实践项目,将社会实践打造为“行走的思政课堂”,鼓励学生走出校园、把蓝图描绘在祖国大地上,另一方面积极推动科研反哺教学,促进师生教与学深度融合,教师用最新科研成果充实教学内容,吸收本科生参与科研课题,鼓励学生参加各类设计竞赛,将教师科研与学生能力拓展相结合。特别是在“乡村振兴”“共同缔造”“文化自信”等国家大政指引的大背景下,以学院为主导并发起的“乡建系列”设计竞赛,因具多方共赢发展,在满足和提升教学效果的同时,还能够教好适应行业规划、价值导向等社会需求,形成了兼具广泛性、热点性、实战性、创新性于一体的热门赛事。

多维度创新型的实践育人平台

依托卓越工程项目、中英班项目等项目平台实现实践育人。学院以卓越工程、建筑学中英联合培养等项目为依托,引进十多位英美教师和设计行业大师和专家参与课程教学与设计指导,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视野,其建筑设计课程注重从跨文化知识、跨文化技能和跨文化态度三个层面培养学生,课程设计的题目选择具有文化碰撞背景的环境或项目,例如英国驻汉领事馆设计、汉口原租界区的巴公房子改造、汉阳领事馆区的中英文化交流中心设计等,学生面对这类课题,需要学习研究大量域外知识,并尝试从不同文化的角度看待设计,寻求新的设计方案。

依托武汉大学的竞赛项目立项、大学生创新项目申报等项目平台为学生创新实践提供助力。学院每年指导学生申请大学生创新项目立项获国家级4-6项,省级项目10余项,校级项目10余项。通过指导学生参与大学生科研项目实践,为学生提供了竞赛平台和科研创新平台的实践学习机会。依托“乡建系列竞赛”平台,以“高校+政府+企业+媒体”的方式关联系列社会资源共同完成“乡建系列竞赛”的实践与社会服务。通过近五年的摸索,与湖北省乡村振兴局、全国各地市县、中国扶贫基金会等政府单位与机构组织,中国石化集团、中国中化集团、相关设计院事务所等各类企业,腾讯网、新浪网、网易网等门户网站建立起了良好的持续合作关系。使得“乡建系列竞赛”成果具备了较高的落地性、及时性、推广性,并能够在全国范围内形成聚焦。

依托设计工作坊培育学生创新、创造能力。利用暑假组织或选派师生参加国际设计工作坊,2018年以来学院策划、组织多项具有广泛社会影响力的专业实践交流活动,直接参与的高校、单位达150所以上,其中先后举办了武汉大学--邓迪大学“滨水住宅设计工作坊”、武汉大学—俄勒冈大学“绿色建筑设计工作坊”、中日暑假联合设计工作坊。选派师生参加赴天津大学参加了由天津大学建筑学院主办,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校区建筑学院、英国卡迪夫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学院协办的五校暑期国际联合设计工作坊;通过与境内外高水平大学联合组织开展课程设计、交流学习,让师生感受了不同文化和思想的交流碰撞,拓宽了文化视野,融合了先进理念,促进了学生实践创新水平的提升。

依托以实际项目和专业竞赛为背景的短期工作坊,为学生强化专业技能、提升竞争力提供深度拓展的机会。采用“系列讲座+系列工作营+系列竞赛”形式进行多维度、多层次的联动培养。以讲座丰富学生的知识架构并拓展视野,以工作坊锻炼学生的实操能力并提升专业技能,以竞赛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并塑造职业精神,使参与的学生在完成专业训练的同时,学习领会国家大政方向,坚持学以致用。在现行培养方案把工作坊以课程形式定期展开,在新版培养方案修订中,还增加了四年级的专题设计工作坊,力图打造更加多样化的工作坊课堂实践形式。

依托校外实习实践基地,搭建实践育人平台。学院重视实践基地建设,建立了以国际规划教育平台为支撑、多个甲级规划院为保障的稳定实践基地,包括:世界规划教育组织(WUPEN)、“众规武汉”平台(武汉市规划研究院、武汉市规划编制研究和展示中心),同时与武汉市的中南院、中信院、中工武大设计研究院建立的长期稳定的实践教学合作,设立了校外认知实习基地,定期接纳学院本科生硕士生前往实习。

依托校内导师工作室平台。学院通过落实“烛光领航师”计划,鼓励本科生加入校内导师工作室,通过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提升专业素质,培养科研兴趣,挖掘科研潜力。学生在参与导师项目过程中,也能通过完成项目、发表论文等方式,获得专业认可。通过导师工作室实践平台,学生可深度参与教师科研和设计实践,扩大专业视野,提高工程实践能力。

实践育人成效突显

坚持十年之久的中美联合国际设计工作坊活动,每年暑假精心设计一个主题,吸引美国德州奥斯汀大学、清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研究生们一起走进中国乡村、社区,交流中美文化,共同关注全球城市发展、人类生态环境问题。学院学生丰富的实践成果吸引了大量美国青年学生对中国的关注与兴趣,中国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也得到提升;结合学院教师乡土研究的特色,学院积极申报省级精品项目,研究生们积极参与明清建筑的保护利用,接受“中国情怀”的传统文化教育;结合武汉市武昌滨江商贸区武昌北站的综合改造工程,学院组织海峡两岸的师生利用暑假组织跨界调研、研讨,研究生们积极参加,形成有积极参考的借鉴成果,接受“绿色城市”的生态文明教育;结合学院教师科研课题的需要,学院出台科研活动规章制度,鼓励研究生参加导师的活动,学生们通过参加“美丽中国特色小镇建设”“城市更新宜居社区调研”“智慧交通出行”“大数据武汉红色资源调研”等社会活动,接受“知行合一”的理论实践教育。这些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丰富了实践育人的内容,培养了研究生的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训练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了学生应对社会发展需求的能力。

学院党委副书记沈有先主持的“武汉大学研究生江西革命老区古村落文化考察及振兴策略”,该项目获批湖北省高校实践育人精品项目。项目依托学院建筑系王炎松教授多年的江西乡土文化研究成果,整合武汉大学学科优势,组成研究生实践团队,运用实践调研、田野考察、信息技术等手段,深入江西省革命老区,调查研究江西历史名城、历史名镇、历史名村,传统村落,古建筑修缮等基本情况,提出古村落文化保护规划与设计方案,及与之相适应的地方发展与振兴策略。帮助研究生们深入基层,了解国情、民情、社情,培养研究生爱党爱国,勇于担当的社会责任意识。学院联合文学院、哲学院、外语学院、法学院、计算机学院、水电学院、电气学院、动机学院的千余名同学直接参与古村落实践考察及网络投票、汤显祖纪念活动志愿者服务、《走进金溪》纪录片拍摄、红色传承微党课制作、“古建写乡愁”摄影大赛等系列活动,让学生感知悠悠历史,脉脉乡愁;用实际行动礼敬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优秀民族精神,弘扬优秀文化自信。“温故知新”“推陈出新”,做中华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的积极传播者和继承者,成为同学们共同的心声。

学院的实践教学在强化了教学与实践的紧密性的同时,也突出了高等专业教育对于乡村振兴、传统文化创承的现实意义。学院建筑系教师组织策划的“2018湖北省首届高校乡建设计大赛--茹家湾乡建大赛”“庆祝建党100周年·中石化乡村振兴系列项目——2021乡见新寨坪·乡村建造大赛”“辛丑年世界华人炎帝故里寻根节·2021随州炎帝IP文创设计大赛”“乡见系列工作营”等系列活动,积极带动了高校师生、社会力量助力地方乡村发展。活动受到了人民日报、央广网、新华网、人民政协网、湖北日报、湖南日报等40多家主流媒体的广泛报道与好评,相关模式受到中国人民大学、天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北京理工大学、湖南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等同行专家的赞誉。同时,与中国建筑学会会员之家联合主办的“珞珈论建”系列讲座的每场在线观看人数达5000人以上。2018年以来,规划系李志刚教授团队围绕武汉老旧小区改造共同缔造的规划理论与实践,建立了社区实践基地,通过“烛光导师计划”招募的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一起参与实践教学科研活动,开展了大量首创性探索,探索出一套“校社(区)协同教学育人”的作法。学生参加的“江汉区新华街循礼社区改造规划”方案获得武汉市2018-2019年度老旧社区“微改造”优秀方案评选第一名。该小区成为住建部第一批“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的试点小区,成为全国社区更新的观摩基地。

(编辑:陈丽霞)

转载武汉大学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