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动态

中心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心动态 / 正文

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石崧来我院讲学

更新时间:2016-10-25
A A A

10月21日,城市设计学院李志刚院长邀请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城市规划》编辑部主任,高级工程师、注册规划师石崧来我院举行学术讲座。上午10:00,在城市设计学院专教报告厅,石崧主任作了题为“价值共识与创新探索:中国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实践”的学术讲座,为我院师生带来了学术盛筵。本次讲座由规划系副主任魏伟副教授主持,李志刚院长、杜宁睿副教授、谢波副教授及罗巧玲副教授及我院众多师生到场聆听了讲座。

讲座开始前,魏伟副教授对本次主讲嘉宾进行了简单介绍。接着,石崧主任以沈阳城市规划年会和人居三大会为切入点开启了生动的讲座。讲座内容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

首先介绍了城市规划转型的导向。城镇化的趋势将偏向于人本化、生态化和全球化,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应意识到城市的本质是高度的不确定性——“唯一的不变就是变”。2016年中国城市规划年会已经发出了城市规划改革的信号,建立国家空间规划体系的突破口就是城市总体规划、城市设计和城市双修,而城市总体规划将是此次改革中的先行者。总体规划在规划范围上必须做到市域全覆盖,将城市开发边界与国土部的基本农田红线管控、环保部的生态保护红线管控进行无缝衔接,以实现刚性管控。同时还提到了基多的人居三大会和《新城市议程》,对其中提到的城市愿景进行解读。

接下来对全球共识下“北京2030”和“上海2040”的总体规划进行了对比。作为首批向国务院报批的超大城市总规,在其他城市的改革和规划上,具有重大的影响和引领示范作用。他对两者的规划成果进行了详细比照,两者同样具有严控人口规模、设计指标体系的政治理性,也存在城市定位、区域关系、农村问题等不同的城市个性,根据“求同存异”的思路提出了底线思维、网络开放和以人为本的具体策略。底线思维的思路是促进整合性的城市和区域规划,为防止城市蔓延而采取空间多用、建成区域的混合社会经济功能等原则的城市扩展;网络开放是为鼓励不同环境的城市地区间,以及城市与周边城乡环境间,包括跨边界地区的协调和互动,从而支持城市与区域规划的实施,包括城市-地区和大都市地区;以人为本的概念中提到了宜居城市和共享发展,北京2030和上海2040中均涉及到15min的便捷生活圈。

最后部分,主持“迈进2040年的上海城市战略研究”的石崧主任对“上海2040”创新探索进行了深度解析。从树立城市新目标、探索发展新模式、构建城乡新格局、组织交通新体系、重视空间新资源、拓展实施新机制六个方面进行了详细解说。在谈到探索发展新模式中,他指出高密度超大城市应由外延增长型向内涵发展型转变,在用地、生态、人口等底线约束的条件下进行空间和制度环境的内涵发展,利用战略空间留白、服务功能预留等方式创造弹性适应。在构建城乡新格局中,提到了三个重要概念——同城都市圈、融合城镇圈和复合生活圈。同城都市圈是以上海为中心,构建到周边地区90min交通出行的大都市圈,具有高度的开放性和动态性;融合城镇圈是以一个或多个城市为核心,以30-40min交通出行时间配置公共服务资源,构建产城融合、职住平衡、资源集约和服务共享的特色化发展。复合生活圈以TOD为导向,构建15min社区生活圈。

最终石崧主任提出“希望重新思考城市规划定位、对于城市抱有更大敬意、超越专业来审视城市规划”的三点期望,引发在座师生的深入思考。 

本次讲座吸引了我院本科生、研究生及优秀师生参加。报告结束后,魏伟副教授做了精辟地总结,给在座的师生抛砖引玉。大家与石崧主任就弹性空间、规划留白及生态空间的底线约束等问题展开的热烈的讨论。讲座活跃了院内的城乡规划的学术交流,取得了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