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29,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举办 “数智教育建设”分享活动,旨在深入探讨数智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进一步促进数智人才培养思想的深化和数智教育专业能力的提升。本次活动作为武汉大学“教与学的革命”珞珈论坛、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教师发展分中心系列活动之一,特邀武汉大学遥感信息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珞珈特聘教授、武汉大学生工程创新训练与创新实践中心主任孟小亮做数智技术赋能本科教育教学专题讲座,并同时邀请了城市设计学院建筑系副教授杨秀老师和城市规划系讲师周俊老师分享交流学习经验,为教学改革提供新思路与新方法,推动教师数智素养和教育质量的持续提升。

孟小亮教授围绕“数智教育实践创新平台建设探索”展开报告,深入浅出地介绍了武汉大学数智教育实创平台的建设成果。为开展高等教育数智化探索实践,武汉大学积极响应国家部署,主动承担时代使命,该平台便是我校数智教育改革的顶层设计举措之一。学校首先构建"五数一体"人才培养体系,通过“1+16+N”课程体系革新,实现数智教育全覆盖;其次贯彻“四真计算”和“三教融合”理念,打造全栈式数智实验创新教学平台,强调以真实科研问题为导向,融合真实应用场景,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真数据、真模型、真算力的运用。同时配套出台五大实施指南完善支撑体系,并构建四元智能管理矩阵,形成从理念创新到实践落地的完整教育改革方案,全面推动数智时代人才培养模式转型升级。

在平台建设方面,孟小亮教授重点介绍了服务于课程体系改革的数智教育一站式门户运作流程,详细说明了平台集成的先进数智工具和八大领域数据资源,以及算力调度机制和创新社区的建设情况。并结合具体案例,展示平台如何为师生提供真实场景下的教学实践支持,并指出当前算力局限和结果评估对平台发展的制约。最后,孟小亮老师指出共建数智教育平台创新联盟的未来发展趋势,提出将通过师资培训、创新竞赛、人才认证等举措,进一步提升师生的数智素养,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提供有力支撑。

周俊老师分享了在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的交流心得。通过课程学习、组会研讨、学术会议和AI培训等多维度学习,他提出教学应强化实践导向与在地思辨,科研需注重创新转化以对接行业前沿,并强调要积极推动构建"AI+教学/研究"新模式,并分享了目前学院居住区规划课程AI+教学的实践案例,为我院数智化教育体系建设提供了宝贵思路。

杨秀老师通过参与"建筑中的人工智能"课程、行业会议及机构调研,分享了数字技术赋能设计教育的考察成果。她指出教师需持续提升数智素养,关注前沿技术需求,在教学中强化跨学科一体化思维,并强调AI技术与设计本质的有机融合是未来教学改革的关键方向。
城市设计学院全体教师均参与本次交流活动,现场气氛热烈,反响良好。与会教师高度评价讲座内容和外派经验分享,一致认为这些实践成果不仅开阔了教育视野,对提升个人数智教学能力更具重要启发意义。本次"数智教育"分享活动,生动展现了城市设计学院数智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改革理念。作为学院教师教学发展分中心的重要工作内容,此类活动充分彰显了学院对教师队伍建设的高度重视。学院始终将教师作为教育创新核心,通过多元培训构建发展体系,推动引导数智技术融入教学实践。未来,学院将持续支持教学创新,培育优质教学文化,培养数智人才,在高等教育数智化转型中贡献武大城设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