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成功举办武汉大学第307期博士生沙龙——绿筑“城”境,“环”启未来

发布人:    日期: 2025-03-21 14:44    阅读


为塑造开放、碰撞、协同的研究生培养生态,打破院系界限,使青年学者在多元方法论的交织中突破认知边界,在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命题里锤炼学术洞察力,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携手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于2025年3月28日在城市设计学院专教楼西厅隆重举办了以“绿筑‘城’境,‘环’启未来”为主题的跨学科博士沙龙活动。

 

 

活动简介

本次跨学科沙龙活动荣幸邀请到来自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的博士生刘明浩和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的博士生苏静玲两位优秀的同学,分享关于城市设计与环境科学领域当下最热门的主题的前沿研究成果,为与会师生提供了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价值的思维碰撞契机。此外,我们还邀请了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党委副书记马丽华老师、城市设计学院党委副书记李琦、城市设计学院建筑系蔡萌老师、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研究生辅导员仝德富老师担任沙龙嘉宾,他们从科研方法论精进、学科交叉实践、政策衔接要点等不同维度展开指导,既在宏观层面厘清学术研究与生态治理需求的对接路径,又在微观层面针对具体研究方法进行点拨,为研究生搭建起阶梯式成长框架。本次活动由武汉大学校研究生会李昕彤担任主持人,他以张弛有度的节奏调节与自然流畅的转场引导,推动多层次思想交锋持续深入,使本场活动始终保持着高质量的交流密度。

活动内容

开场致辞

跨学科博士沙龙启动仪式上,城市设计学院党委副书记李琦作开幕致辞。她首先对参会人员表达了热烈的欢迎,对博士沙龙活动的组织开展给予高度评价。李书记指出“绿筑‘城’境,‘环’启未来”的主题直指城市发展与环境治理的共生关系,注重建筑匠造需与环境智慧深度融合。她强调,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应坚定“学术的边界,在于勇于突破;科研的价值,在于服务社会”。最后李书记寄语青年学者以“破界思维”锻造复合创新能力,在常态化对话中培育系统性解决方案,为长江经济带可持续发展输出武大智慧。

 

城市设计学院党委副书记李琦致辞

 

专题报告

在专题报告环节,两位博士生立足生态文明建设发展前沿,分别从建成环境优化与气候适应等维度,分享了本领域学术攻关的创新成果。

城市设计学院建筑学专业的博士生刘明浩分享了《机器学习在建筑与建成环境研究中的应用》的学术报告,重点展示了XGBoost与深度学习在不同应用场景下的研究成果。首先在邻里环境因素对居民情绪的影响机制研究中,他通过爬取疫情期间武汉封控与解封期间8万条微博数据,结合NLP情绪分析与XGBoost回归,探究了3km网络缓冲圈内,不同邻里环境因素对情绪积极性作用的非线性曲线,为未来疫情应对策略提供科学依据。随后他将研究视角转向住宅能源效率与能源贫困关系,探究能源效率提高对不同家庭燃料贫困影响的边际效应与阈值以及主要建筑对燃料贫困和对建筑能效的影响。此外,他还提出了基于LoD1模型的能耗评估框架,在数据充足地区结合建筑年龄、功能等额外属性,在数据有限地区仅依靠模型建立建筑能耗强度(EUI)基准,并采用校准技术,确保能耗模型准确反映本底建筑能效水平,从而识别各地区亟需改造的建筑类型,估算不同建筑的节能潜力。最后,他还分享了关于深度学习在其研究领域的应用思考,将人工智能应用于建筑设计,建筑改造,让机器理解平面与空间,让机器理解平面图中的建筑构件、形式与空间,为现场观众带来了深刻的启发与思考。

 

 

 

 

城市设计学院博士生刘明浩汇报

 

来自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的博士生苏静玲带来题为《从扩张到挑战:城市化进程中的空间演变与气候适应》的成果分享,她详细介绍了当前全球城市化进程加剧、城市蔓延扩张的严峻形势,从城市扩张、城市发展、城市气候三个方面探讨城市问题的应对策略。首先在城市扩张主题下,她考察了四个特大城市——东京、首尔、北京和上海,并从城市土地密度的角度,比较了它们在1990年、2000年、2010年和2020年的土地扩张模式和过程,研究发现经历快速发展的城市不应过度限制城市扩张,特大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增长模式,而不是增长本身。其次,她以上海为例,我们获取了高分辨率的夜间灯光数据来量化城市活力,采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来研究城市活力与建筑形态之间的空间错配,得出结论:城市中心区居住环境质量的下降阻碍了需要更新区域的活力的提升。最后她将视角转向城市气候,利用高分辨率日气温和臭氧数据,调查了2003年至2020年中国城市人口同时暴露于极端高温和臭氧污染的情况,量化了全国和城市的年暴露率。她指出,中国极端高温臭氧的单独发生和同时发生的事件都显著增加,华北平原已成为中国极端高温和臭氧污染的主要高风险地区,迫切需要制定有针对性的气候适应战略,以减轻城市环境中的健康风险。苏静玲博士的研究为气候适应性城市规划注入决策支撑,为推动绿色韧性城市的建设实践提供参考与指导。

 

 

 

 

 

 

 

 

 

 

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博士生苏静玲汇报

 

 

交流互动

在交流互动环节,与会师生围绕两位博士生分享内容展开深度对话。讨论内容不仅包括了具体的技术细节,如数据的爬取、模型的构建优化与气候变化的阈值确定,也涵盖了论文写作的技巧,如论文出图等。这种打破院系壁垒的头脑风暴,使单一片面的研究视角转向多元复合的交叉学习视角。现场讨论既有理论层面的思辨交锋,也聚焦应用现实的实践案例,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操作的技术路径,这些互动深化了在场师生间的相互理解,为未来相似研究领域提供了宝贵经验。

 


与会观众提问

 

点评与总结

城市设计学院的蔡萌老师对两位博士生的汇报给予高度评价。蔡老师从专业的视角出发,对博士将机器学习应用于建成环境的研究框架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赞赏。同时她也指出,情绪相关研究是当前较为热点问题,但也需要克服社交媒体数据的局限性。她不仅对汇报内容进行了深入的剖析,还展望了关于城市扩张、城市气候等研究的不足之处与未来的可研究方向,为博士生们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蔡老师从多维视角深化了博士生们对研究范式的认知维度,激发了青年学者在技术可行性与社会需求契合点上的突破性探索。这种兼具理论穿透力与现实转化效能的指导,持续释放着交叉学科研究的创新势能。

 

城市设计学院蔡萌老师点评

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的仝德富老师对两位博士的精彩汇报表达了感谢。他认为本次博士沙龙充分展示了城市设计学院与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的学科特质的互鉴共生,从学科交叉、数据驱动、人工智能三个维度给予在场人员启发与灵感。仝老师对两位博士的研究中存在的数据局限性、模型算法等问题提出了许多系统性优化建议,并且也提出了关于城市减碳之后温度变化趋势的研究命题。仝老师的点评既包含对学术严谨性的专业指导,也涉及实践应用后的效果思考,为青年学者拓宽研究视野、提升创新效能提供了重要助力,充分展现了跨学科学术交流的互鉴价值。

 

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仝德富老师点评

 

最后,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党委副书记马丽华老师为本次博士沙龙做了全面的总结,对本次活动的组织开展给予充分肯定。她强调,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与城市设计学院的专业紧密关联,协同推动城市发展,两位博士的研究成果对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打造气候韧性城市具有重要意义。本次博士沙龙活动不仅推动了新时代研究生创新思维的养成,更促进了大家跨学科思维和综合研究能力的进步。马书记鼓励大家未来更多思考城市相关问题,为生态文明建设和城市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党委副书记马丽华老师点评

 

颁发证书并合影留念

最后,两位汇报博士从点评嘉宾手中接过象征跨学科交叉研究的荣誉证书。随着镜头定格下思想碰撞的瞬间,“绿筑‘城’境,‘环’启未来”跨学科博士沙龙在持久的热烈掌声中落下帷幕。

 

获奖同学与特邀点评嘉宾合影留念

 

活动总结

 

 

参会人员合影留念

 

本次跨学科博士生沙龙有效搭建了城市设计学院与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的学术对话桥梁。活动中,博士生们通过多维视角的研讨,既展现了创新研究的实践价值,也呈现出学科交叉融合的突破潜力。思想碰撞激发的学术灵感,为城市更新、低碳技术等领域的协同攻关注入了新动能。

未来学院将持续深化“绿筑‘城’境,‘环’启未来”主题,通过常态化举办专题讲座、学术沙龙等形式,促进跨学科人才的思维共振与能力共进,为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构建可持续的成长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