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第七期博士生学术交流研讨会成功举办

发布人:    日期: 2025-03-28 15:12    阅读


 

为激发学术科研的创新活力和提升研究生教育的核心竞争力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博士生学术交流研讨会第2025326上午在学院专教楼516会议室成功举办。本次活动邀请到了来自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武汉理工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的专家学者作为嘉宾。

会上,2018建筑学博士陈牧2022建筑学博士徐丹宁分别进行了研究进展汇报,随后各位专家进行点评和讨论。此次研讨会不仅检验了博士生阶段性研究成果、为未来研究方向和需改进之处提供了指引与建议,同时也为在场的同学们提供了一个宝贵的学习交流机会

开幕讲话

 

首先,由2018建筑学陈牧博士带来了题为“中国岩穴文化下的武当山岩庙研究进展”的精彩报告,他的研究旨在以中国岩穴文化的理论视角,建构中国岩穴建筑的研究范式,并围绕武当山岩庙这一具体案例,展开系统性研究。一方面,希望透过中国岩穴文化的视角,推动中国岩穴建筑的学理认知、类型研究与文化阐释。以“岩穴—建筑”一体化的观念,梳理岩穴空间从自然地貌到宗教建筑的转化机制,揭示其深层的文化结构与象征意义,建构针对中国岩穴建筑独特性的研究范式。另一方面,希望结合对武当山岩庙的个案分析,探讨武当山岩庙在精神层面的社会价值流变,制度层面的皇家道家互动以及天然岩穴和人工建筑的物质层面特征。系统梳理岩庙在武当山真武信仰发展脉络中的价值定位,明确武当山岩庙在“皇-道”共构背景下的营造制度,并总结其在地形适应、建筑布局与艺术表达等方面的特征,以期全面揭示武当山岩庙在中国宗教建筑体系与山地文化遗产中的独特价值。

陈牧博士的研究内容丰富、体量庞大,到场专家对其扎实的基础工作以及严谨的工作态度基于高度肯定。同时在研究框架、数据归纳、横向展开等方面提出宝贵意见,建议陈牧博士在现有的研究基础上进行精炼和提取。并且在场专家针对岩穴一体化、岩穴的人居环境定义、摄影测量运用以及岩性材料等内容展开激烈讨论,现场交流气氛热烈。最后专家们指出陈牧博士的研究对武当山及其相关岩穴图谱进行了补充,对于文化对岩穴的影响过程有了完整全面的论述,如果从规划视角出发,可以对城乡历史文化传承保护体系的建立提供基础支撑。

 

陈牧博士汇报

 

老师点评


 随后,2022建筑徐丹宁博士进行了题为“街道疗愈效应机制研究:框架与实证进展”的汇报。存量更新时代,城市街道具备满足公众日常疗愈需求的可观潜力,是健康城市中微观层面的高效资源。她的研究立足于街道空间对居民的身心疗愈作用,采用多模态数据融合方法,挖掘城市街道的疗愈影响要素,探究其疗愈作用机制,进一步形成健康疗愈导向的街道定量优化策略。研究将为街道设计提供科学依据,推动宜居、韧性、智慧城市建设。

 

徐丹宁博士汇报

徐丹宁博士的汇报详略得当,逻辑完整。汇报之后在场专家给予点评并与在场同学展开讨论。专家们认为徐丹宁博士的研究工作量饱满、研究深入、汇报清晰,在健康框架下对城市设计、街道设计有很多指导作用。同时,专家们针对样本选取、类型划定以及多源数据应用等方面展开讨论,并提出建议。最后,在场专家及参会同学切合生活体验讨论居民的身心疗愈影响机制与路径,会议氛围十分融洽。

 

老师点评

 

总结

参与此次博士学术交流研讨会的同学们由不同课题组的博士生和硕士生组成,虽处于不同学习阶段、侧重不同的研究方向,但对于研究范式、框架、方法上的运用都具有共通性,因此听取他人的研究思路及建议有助于反思现有研究不足及明确未来研究方向。同时,专家们也对学术交流研讨会的重要性达成共识,认为交流会为课题组间相互学习提供了的契机。参会课题组严谨的治学态度、创新的思维方式在交流会中充分体现,赢得一致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