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第八期博士生学术交流研讨会成功举办

发布人:    日期: 2025-05-07 21:33    阅读



为激发学术科研的创新活力和提升研究生教育的核心竞争力,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博士生学术交流研讨会第八期于2025年4月28日下午在学院专教楼213会议室成功举办。本次活动邀请到了来自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刘合林教授、华中农业大学园林学学院刘文平教授以及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的谢波教授、罗巧灵教授和刘晓阳副教授作为嘉宾。会上,2021级城乡规划学博士周俊方和2022级城乡规划学博士柳明星分别进行了研究进展的汇报,随后各位专家进行点评和讨论。此次研讨会不仅检验了博士生阶段性研究成果、为未来研究方向和需改进之处提供了指引与建议,同时也为在场不同课题组的老师同学们提供了宝贵的学习交流机会。

 

 

1.研究分享与专家点评:

首先,首先,由2021级城乡规划周俊方博士带来了题为“基于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关系的长江经济带多尺度生态保护策略研究”,其研究基于多尺度生态系统服务评估的“特征格局-影响因素-规划策略”的研究框架,系统揭示长江经济带生态系统服务演变规律以及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因素对生态系统服务的非线性影响,并构建面向国土空间规划的多尺度生态保护与修复的规划策略体系。周俊方博士的研究内容丰富、体量庞大。在成果汇报结束后,与会专家围绕研究对象界定、分析逻辑与研究深度等方面展开点评,提出了诸多建设性意见。专家们首先肯定了本研究对生态系统服务主题的全面梳理,涵盖了格局识别、影响机制、优化策略等多个维度,逻辑结构完整,工作基础扎实。针对进一步完善的方向,专家指出当前研究主线的明确性仍需加强,建议聚焦具体对象与研究目标的界定。在尺度问题上,专家强调需明确县级尺度的适用性,并关注“尺度效应”在空间与时间上的双重维度,建议加强对时间尺度的研究挖掘,将其作为潜在亮点。在影响因素分析部分,专家建议结合研究区域的资源禀赋特征,优化多尺度变量设置与解释。最后,专家建议创新点的表述应更加精炼清晰,凝练出真正兼具理论与方法创新性的亮点内容。

 

其次,由2022级城乡规划学柳明星博士带来了题为“城市蓝绿系统碳汇效能综合评估与提升路径研究——以武汉市为例“的精彩报告,她的研究针对当前城市蓝绿系统碳汇效能评估困难、驱动机制不明及其提升路径不明等局限性和现实问题,以完善我国城市蓝绿系统碳汇效能综合研究的理论体系与技术方法为目标,从碳汇效能评估、驱动机制解析以及提升路径构建三个方面着手,将城市绿地系统碳汇效能纳入城市发展决策,为城市生态规划与管理、助力城市“碳中和”、国土空间保护与优化和未来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与支撑。汇报之后在场专家给予点评并展开讨论。汇报之后在场专家给予点评并与在场同学展开讨论。专家们肯定了选题方向以及现有研究进展,同时针对研究对象、研究范围的选择等方面与柳博士展开讨论。专家们指出城市蓝绿系统碳汇效能综合评估与提升路径研究相对来说具有较大的难度,特别是对于蓝色空间的直接汇功能,以及蓝绿空间在直接增汇与间接减排之间的交互关系研究。专家们建议应该明确城市蓝绿系统到底是大类用地(生态用地)和小类用地(建设用地分类),并聚焦于城市绿色空间/绿地(Urban green space, UGS)。此外,专家们还建议构建城市蓝绿碳汇的“结构-过程-效能”耦合框架;构建“蓝绿空间结构-碳汇过程-城市气候响应”的多尺度耦合模型,揭示城市蓝绿系统(如湿地、公园、绿道等)的碳汇效率与空间异质性规律。

 

 

2.交流总结

本次论坛成功搭建了跨课题组师生深度对话的平台,来自不同课题组的导师与硕博研究生们,在多元学科视角中激荡创新思维,既彰显了科研生态的多样性,有效促进了思维碰撞与灵感激发,也揭示了学术探索的深层共性。在汇报环节,博士生们围绕各自课题进展进行了阶段性展示,涵盖理论建模、实验设计及数据分析等内容。与会专家针对汇报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如研究逻辑的严谨性、技术路线的优化空间、创新点的凝练方向等提出了具体建议,强调需加强数据验证的全面性、理论分析的深度拓展以及与实际应用场景的衔接。此次论坛不仅为博士生搭建了多维度审视课题的平台,更通过专家点评和同行建议明确了后续研究需重点突破的薄弱环节,为后续研究质量提升提供了切实可行的优化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