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动态

中心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心动态 / 正文

张京祥教授为我院讲授“世纪变局与中国城市规划的转型”

更新时间:2016-06-06
A A A

4月21日,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张京祥教授,在我院专教学术报告厅作了题为“世纪变局与中国城市规划的转型”的精彩讲座。本次讲座由郭炎老师主持,李志刚院长、周婕副院长、詹庆明副院长、匡松副书记、彭建东主任,以及众多师生到场聆听了讲座,现场座无虚席。

 

首先借由中国经济增长引发的“中国之谜”背后的原因机制——土地财政,引出中国“城镇化”的历史沿革,梳理了中国“城镇化”概念提出和转型的历史脉络:城镇化概念的提出可以追溯到70年代末,但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才作为创造内需的手段得到中央政府的重视,而08年全球金融危机带来的国际形势的演化和国内形势的变化催生了中国城镇化的转型,也被称之为“二次改革”。

接下来张教授分析了中国现在面临的“中等收入陷阱”和“中等发展陷阱”挑战。认为突破前者是有可能的,但如果没有系统性、根本性的改革创新,能否跨越中等发展陷阱对于中国社会是一个巨大的疑问。而十八大以后,中央政府提出的新的发展理念和口号,从根本上而言就是要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重塑中国发展的持续动力和核心竞争力,让中国突破中等收入陷阱,甚至中等发展陷阱。这也是“二次改革”的核心。

基于这样的大背景,张教授分析了规划建设、规划行业、学科所面临的一些整体环境和基本方向的变化。为我们回顾了国家对城市工作、城市规划工作认识的转变,强调当前中央政府对城市工作、城市规划的重视是空前的,并指出中央在2015年召开城市工作会议,实际上是要为我们中国未来下半场的城镇化进行顶层设计。基于此,提出并具体阐述了规划建设需要重视的“五个观”:科学发展观、系统观、民生观、民族观和法治观。同时谈到城市规划的工作范畴和重点需要转移,包括重新明确规划的价值导向、将规划定位为一项主动型的公共政策 、以多元开放的视角面对很多规划的新课题、思考如何延续中国传统文化的规划方向、高度重视规划的过程和程序等,分别结合国内外的现实案例进行说明。

最后引用亚当斯、彼得霍尔、袁奇峰等对城市规划以及规划师的角色定位,总结了世纪的大变革对规划师的知识和能力提出的要求和挑战,“新时代的规划师要拼得起情怀,用得起数据,玩得转政策”即既有韧性,又具备扎实的技能,同时长于社会沟通和社会协调。最后提出城市规划决不能再自我封闭,自我陶醉,必须抬头看路,睁眼看世界,与时俱进,才能获得新的生存,新的发展。

 

张教授以其深厚的理论和实践积累,深入浅出地为我们理清了新形势产生的历史脉络和机理,介绍了中国城镇化及其转型,并且站在规划行业和学科发展的角度分析新形势下规划师的的应对之策,并以风趣幽默,旁征博引的演讲风格获得了师生的一致好评。